詳細介紹
《時代先鋒》——扶出凌云志 風起揚帆時 |
||
|
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,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。脫貧需要榜樣,扶貧更要扶志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,建平縣因地制宜,積極創新扶貧模式,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,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,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完成了由貧困到致富的撐桿跳。
干凈整潔的農家院,碼放整整齊齊的草料,三間寬敞明亮的瓦房……走進榆樹林子鎮小房身村魏國秀的家中,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在講述著這一家人的勤勞和樸實。
多年前,魏國秀妻子因病手術,幾乎失去了勞動能力。一邊是生病的妻子需要照顧,一邊是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需要供養,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魏國秀一個人肩上。2017年他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,不服輸的魏國秀不想“等、靠、要”,憑借著多年的養殖經驗,他決定發展家庭養牛業。
正當魏國秀為啟動資金發愁時,縣婦聯發放的“婦女創業擔保貸款”給他帶來了希望。魏國秀說,當年多虧了鎮婦聯主席胡鳳芝的信任,為他做了擔保,辦了貸款。牛養起來了,一家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了。
魏國秀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,自家生活的變化和脫貧的心路歷程,他都一一記錄下來。2019年實現脫貧后,他依然保持寫日記的習慣,他要時刻提醒自己,脫貧不能忘記感恩。
“能勤能敬,未有不興者!睌[脫貧困,關鍵在于貧困者走出貧困的決心和意志。北二十家子鎮扎蘭營子村的孟慶彬,患有嚴重胃病,妻子精神障礙,兒子患有嚴重的肺結核。2019年,因病致貧的孟慶彬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。今年年初,在全縣開展的“雙崗雙獎一補貼”活動中,孟慶彬被安排到鄉村環境衛生公益崗位上工作。每天清晨,他都會早早地帶上清掃工具,認真清掃他負責的每一條街道。擁有了工作崗位,孟慶彬不僅每年可獲得4200元的工資收入,日子也更有了奔頭。今年,他又在政府的幫助下,向上爭取到精準扶貧項目補貼資金3萬元,購買了毛驢,信心十足地搞起了肉驢養殖。
只要不服輸,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。鐵南街道順治溝村的村民李連國不愿意頂著貧困戶的“帽子”生活,通過扶貧項目資金發展起了牛、羊養殖項目。實現穩定脫貧后,他仍然沒有停止致富的腳步,在不斷擴大牛羊養殖規模的同時,又在自家院落養起了雞和鵝,開辟了新的增收途徑。
投之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沙海鎮五營子村的高雪蓮在遭受貧窮、不幸、意外打擊時,是黨的政策、社會的關懷給了她溫暖和信心。脫貧后,她不忘感恩,用真情回饋社會。
2019年7月,高雪蓮成立了“雪蓮愛心家園”,專門托管、照顧一些殘障兒童。同年,開始發展庭院大骨雞養殖項目,并利用自己摸索出的經驗和掌握的技術帶動、幫助村里更多的貧困戶發展養殖。今年,高雪蓮又申請了婦女創業擔保貸款,承包了兩棟大棚,開辟一條新的致富途徑。對于未來,高雪蓮有了更多美好的憧憬。
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,魏國秀、孟慶彬、李連國、高雪蓮,不過是建平縣自主脫貧這個勵志群體的縮影,還有太多先進典型正在用勤勞和智慧描繪著幸福的明天。
記者手記:先進典型是看得見的啟示,是催人奮進的旗幟。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,非眾志成城不能成之,非攻堅克難不能勝之。發揮勵志脫貧先進典型示范導向作用,激勵貧困戶堅定信心、奮發努力,才能進一步激發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。向先進典型學習看齊,堅持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,樹立自主脫貧信念,拔掉精神上的“窮根”,破除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借力于黨的好政策,就必能摘掉“窮帽子”,卸下“窮包袱”。 |
上一篇:深井鎮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保電攻堅戰 下一篇: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
|